刘备三顾茅庐

刘备三顾茅庐

刘备三顾茅庐是《三国志》中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,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极度重视和礼贤下士的胸怀。这一典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(207年),具体细节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:

1. 历史背景

刘备当时依附刘表屯驻新野,虽有关羽、张飞等猛将,但缺乏战略型人才。颍川名士徐庶推荐诸葛亮,称其为"卧龙",刘备遂决定亲自拜访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明确记载"凡三往,乃见",但未详述具体过程,细节多出自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和小说《三国演义》的艺术加工。

2. 三次拜访的实质考据

- 第一次无功而返符合汉末名士"考验主公"的惯例,如庞统也曾故意让刘备等候。

- 第二次遭遇大雪可能是文学渲染,但东汉末年的"小冰河期"确实导致气候异常。

- 第三次成功相见时,诸葛亮提出《隆中对》,其战略价值被陈寿评价为"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"。

3. 《隆中对》的战略意义

诸葛亮提出的"跨有荆益、联吴抗曹"战略,精准分析了各方实力:曹操占"天时"(挟天子),孙权据"地利"(长江),建议刘备取"人和"。这一规划成为蜀汉蓝图,但后期关羽失荆州导致战略破产。

4. 人物心理分析

刘备时年46岁,诸葛亮仅26岁,这种年龄差凸显刘备的用人魄力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中"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"的表述,证实了三顾的真诚感动了他。

5. 历史影响

三顾茅庐开创了君主亲自征召隐士的先例,影响了后世"礼贤下士"的政治文化。唐代李白"三顾频烦天下计"、杜甫"君臣当共济,贤圣亦同时"等诗句均源于此典故。

需要辨析的是,《魏略》记载诸葛亮曾主动求见刘备被拒,与《三国志》矛盾。现代学者田余庆考证认为,这可能是曹魏方面的贬低之辞。现存襄阳古隆中遗址的石牌坊刻有"三代下一人"(苏轼语),彰显后世对这段君臣际遇的推崇。

文章标签:

上一篇:耿恭孤军守疏勒的传奇 | 下一篇:谢道韫咏絮才情

相关推荐

薤白粥的做法
下载旧版本彩票365软件

薤白粥的做法

📅 07-11 👁️ 5715
iPhone6s必备软件有什么_手机软件指南
日博365bet手机版

iPhone6s必备软件有什么_手机软件指南

📅 07-20 👁️ 4243